充值中心 | 厂商大全
当前位置:爽赞网 > 看新闻 > pc主机 > 论一个高配狼人的自我修养

狼人杀:藏在我们身边的“特工”
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12-23
  • 来源:微信
  • 编辑:万仞雪
  • 浏览:277
  • 留言:0

以谎言证明谎言、用假象掩盖真相,内心风起云涌、表面波澜不惊,《狼人杀》这一场“杀人博弈”,本就是为培训克格勃而设计的“游戏”。

狼人杀——以谎言为起点的博弈


1980年代末,《黑手党杀人游戏》(The Mafia Games)由俄国人 Dmitry Davidoff 创作于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实验室。这款游戏最初应用于1987年莫斯科大学夏令营的普通课堂中,用于模拟少数知情“杀手”(Mafia)与多数平民(citizen)的博弈。游戏中玩家随机获取身份(杀手或平民),游戏有夜间与白天两个模式。


夜间,只有杀手可以睁眼,“杀死”一位平民;到了白天,所有玩家睁眼,通过发言辩论的方式票选一位最具“杀手”嫌疑的玩家,票数最高者出局。夜间、白天模式依次切换,直至所有“平民”被杀死(杀手胜利),或所有“杀手”被指认。


那年夏令营的课堂,学生们为争论谁是“杀手”吵得不可开交。但他们并不知道,游戏实为苏联秘密警察(KGB)的50万间谍设计,目的是训练他们在强大的压力下富有逻辑地说谎——要知道掩盖身份并滴水不漏地说谎是间谍存活的先决条件。

“狼人杀”之所以让人上瘾,是由于它能释放人们潜意识里的说谎欲望
“狼人杀”之所以让人上瘾,是由于它能释放人们潜意识里的说谎欲望。摄:陈焯煇/端传媒


随着玩家水平提高,游戏也愈加复杂,好人阵营增加了平民之外的“神族角色”,比如能够每晚查验一名玩家身份的侦探(detective)、拥有解药与毒药的女巫(witch)、死后可以开枪带走场上一名玩家的猎人(hunter)…


由此,“狼人”(即“杀手”)为了不暴露身份开始假扮平民或“神族”;“神族”为了尽可能存活与“狼人”对抗反而选择隐瞒身份;平民有时会假扮“神族”混淆视听。各方如此以谎言证明谎言、用假象掩盖真相的勾心斗角、相互猜忌的博弈。


狼人杀为何让人“上瘾”


究其根本原因,是它能释放人们潜意识里的说谎欲望。


美国亚利桑那大学(University of Arizona)哲学教授 Don Fallis 将谎言看作无处不在的现象,他认为尽管人们竭力否认,但潜藏心中的欺骗欲望是人的本能。在1988年牛津大学出版的《狡猾的智慧》一书中,研究者指出,欺骗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优势技能,擅长欺骗他人的人通常拥有更大的脑体积和更高的智商。


然而柏拉图(Plato)、奥古斯丁(Augustine)、康德(Kant)等哲学家则将谎言定义为违背道德的行为,特别是康德提出的“绝对命令”(categorical imperative),将道德律(moral law)作为一种等同于自然律(natural law)的绝对准则,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被看作是视他人为手段而非目的的、剥夺他人自决能力(autonomous ability)的不道德行为。


因此,说谎——无论是善意的谎言(white lies)还是赤裸的(bald-faced lies),在现实中常使人背上沉重的道德负担。


杀人游戏的出现放开了传统的道德约束。进入“狼人杀”的世界,玩家可以开启全新的谎言逻辑,“老司机”还能玩出各种花招,将普通玩家牵着鼻子走,害得不少人感叹“不敢和太会玩‘狼人’的人做朋友”。


论一个高配狼人的自我修养


“微表情心理学”(micro-expression psychology) 是指通过捕捉个体及其细微的面部表情、肢体语言、用词及语音、临时反应等特征,巧妙识别个体情绪的心理学分析方法。多年前的热播美剧《谎言终结者》(Lie to me)中,男主角就是通过鉴读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来识别谎言并破案。


美剧《谎言终结者》(Lie to me)海报
美剧《谎言终结者》(Lie to me)海报


美国心理学家、畅销书《识破谎言》的作者 Pamela Mayer 也在 TED 演讲中证实“微表情心理学”的可靠性。这种识别谎言的方法在“狼人杀”中被称为“颜杀”。然而,在高级玩家眼中,“颜杀”是菜鸟玩家的游戏方式。


例如“你刚刚在描述中语音颤抖”、“你刚刚看牌时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”,这种判定方法通常会被认为是缺乏逻辑、没话找话。而善于控制面部表情的“杀手”还可能利用“微表情”混淆视听,使场上一切更加扑朔迷离。


因此,在狼人杀中要想赢得信任,你所说的每一句话、做出的每个动作都应有逻辑可循的,诸如“微表情”等推理逻辑最多只能成为“场外”分析因素。这要求玩家具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,也使“狼人杀”成为专业的益智竞技游戏。

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(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)的心理学家 Robert Feldman 在1999年的儿童活跃程度调查中发现,在学校“会撒谎”的儿童往往更受欢迎,他们具有较高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、强大的心理素质、煽动及领导他人的能力。


等级一:“一本正经”地胡说八道


美国作家、记者 Jeff Wise 根据其多年心理学研习为大家分析了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骗子(effective liar)。Wise 认为成为出色的骗子要具备的基础条件就是强大的抗压能力。


如果说谎时紧张、面部表情僵硬、肢体语言过多,这些行为会很容易被他人察觉,这是说谎者内心不够自信的自然表现。


特别是当其他人已经对说谎者产生怀疑并提出质询时,缺乏抗压能力的说谎者容易自乱阵脚,轻易投降。


练就“内心风起云涌、表面波澜不惊”的一流演技是玩“好狼人”的首要条件,所谓“智商不够、演技来凑”就是这样一个道理。有不少玩家拿到狼人牌时立刻脸红气躁、智商掉线、说话支吾,逻辑全无,可谓是倒在起跑线上。


等级二:完成角色置换


光靠“演技”而没有头脑的玩家是不可能帮助“狼人”赢得比赛的。


要知道,一个出色的说谎者必定是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和表达者,他能够敏锐地通过他人的表达揣摩他人的心理,并运用同理心(empathy)将自己与“好人”角色进行置换,将自己假想为无辜者,以无辜者的心态完整表达自己,迅速获得好人信任。


正如作家 Carolyn Saarni 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谎言与欺骗》一书中所说,“了解他人所想,关注他人的兴趣与行动,能够成功掩盖你的阴谋”。在“狼人杀”游戏中,出色的“狼人”必须时刻将自己幻想为好人,不断揣摩好人心理,并且大胆“捉狼”,才能成功掩藏自己。


等级三:能够完成逻辑自洽


如果你说谎时面不改色心不跳,还很会装无辜地倾听和表达,那谎言可信度基本超出80%,如果你还能拥有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,那你将成为一个可怕的思维操控者。


理性行动逻辑的来源之一——实际推理的知识原则(knowledge norm of practical reasoning),将知识看做是可由实际推理(practical reasoning)获得的。


这里,“知识”即被我们采纳的“基础事实”(physical truth),我们的后续行为都建立在基础事实之上。实际推理的知识原则认为人们的理性行动逻辑是建立在“所知”而不是“所信”之上,这里的“所知”指的就是基础事实。


例如,你周五来到银行,看到排着长队,为了避免长时间等待,你决定星期六一早再来,而这一行为是在你确认“知道”银行星期六开门的情况后做出的,而不是你“相信”银行星期六开门。


因此,“银行星期六开门”在这里作为基础事实存在。但,万一,“银行星期六开门”这一基础事实本身就是假的呢?


如果这个被你确信为“所知”的事实是假的,那么你所做出的“星期六再去排队”这一在你看来的“理性行为”实际上就是个受谎言操纵的行为。


因此,欺骗者所要做的就是为欺骗对象建构起虚假的“基础认知”,一旦虚假的基础事实被采纳,那么谎言的操控便易如反掌。


“狼人杀”中一个经典的“狼自刀骗解药”战术(狼人自杀)就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此类操纵术:游戏中“狼人”获胜的条件是杀死全部好人,因此普通玩家对于游戏的基础认知是“狼人”一定会杀死好人。因而狼人“自杀”则是利用这一基础认知通过自己的死亡来证实自己的好人身份,这一行为本身则是通过对基础认知的颠覆完成的。


最后,作为一个“狼人杀”中毒患者,笔者友情提示:


比起狼人杀,真实生活世界或许更糟——处处是“狼人”,且没有“侦探”。在充斥谎言的世界中,“狼人杀”教会我们的,不应该是滴水不漏的编造谎言,也或许不是一针见血的识别谎言,而是去体察每一个谎言背后的动机,以更加独立、批判、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。


参考文献:


Don Fallis.(2011). What liars can tell us about the knowledge norm of practical reasoning The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,49(4):347-367.


Don Fallis.(2014). Are bald-faced lies deceptive after all? Jone Wiley Sons Ltd,Ratio(new series) XXVIII: 81-96.


Jeff Wise. (2010). Top ten secrets of effective liars: how to lie and get away withit. Psychology Today.


Pamela Mayer. (2011).How to spot a liar. http://www.ted.com/talks.


Mark Braverman etal. (2008). Mafia: A theoretical study of players and coalitions in a parti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. The 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. 18(3):825-846.


相关推荐

评论 ( )

表情

最热评论

最新评论

登录爽赞通行证

忘记密码?

立即注册